關於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若干措施政策解讀
近日海關總署會同國家移民局、中國民航局等部門聯合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若幹措施》(以下簡稱《若幹措施》)。 為使社會各界全面瞭解掌握《若幹措施》出臺背景情况和重點內容,現就有關工作情况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航空口岸具有跨境客貨運輸效率快、往來便利、時效性强、受地理因素影響小等特點,在服務對外開放、促進貿易發展、便利人員往來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總體設計
《若幹措施》共分為5個部分、16項舉措,立足提升航空口岸進出口貨物通關效率、出入境人員通行效率、重點航空口岸樞紐能力建設、公共服務水准、規範降低航空口岸綜合物流成本5方面,著力破解影響航空口岸客貨運輸便利化面臨的制約因素。
《若幹措施》堅持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綜合施策、高效便利,以航空口岸“更高安全”保障客貨運輸“更大便利”,從物流、人流、信息流、能力建設、公共服務、物流成本等視角,提出針對性改進舉措,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高品質發展,協同構建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航空口岸營商環境。
三、具體內容
主要體現五個方面:一是聚焦進一步提高航空口岸進出口貨物通關效率,提出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關服務保障、提高特殊貨物(時效性商品)通關效率、提高航空口岸場站操作效率、支持深入開展多式聯運、加快空運跨境電商發展。 二是聚焦進一步提升航空口岸出入境人員通行效率,提出創新國際通程班機業務監管、提升出入境人員通關便利體驗、加快進境旅客行李處理速度。 三是聚焦進一步加強重點航空口岸樞紐能力建設,提出支持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做大做强國際貨物中轉業務、推進航空貨運安保制度優化。 四是聚焦進一步提高航空口岸公共服務水准,提出提升設施現代化水准和服務效率、擴大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利用、加强航空客貨運輸管理資訊共用共用。 五是聚焦進一步規範和降低航空口岸綜合物流成本,提出强化航空口岸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協同規範降低航空口岸經營服務企業收費。
四、實施保障
《若幹措施》明確了各地政府、國家有關組織的工作職責分工和具體要求,切實把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海關總署、國家移民局、中國民航局按照職責分工,牽頭協調推動、加强合作配合、抓好具體落實,積極創造良好的航空口岸發展政策環境。
(解讀組織:國家口岸管理辦公室、國家移民局邊檢司、中國民航局運輸司)
關於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若干措施熱點問題解答
一、國家口岸辦專家朱振結合《若幹措施》確定的工作任務,談進一步促進航空口岸通關便利化
多年來,海關總署會同各地政府和國家相關組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優化營商環境決策部署,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守國門、促發展,堅持以“更高安全”保障“更大便利”,加大對地方政府口岸工作的指導協調力度,持續推動優化一流口岸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
現時,各地航空口岸特別是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航空樞紐口岸,多措並舉,在確保航空安全運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進出口貨物通關效率。 舉兩個例子:比如,北京首都機場航空口岸在確保安全監管的前提下,優化壓縮全程操作環節,創新開展“連程直轉”業務模式,中轉出口貨物操作時間最快僅需3小時; 原有4次貨物交接10個步驟减為1次交接,貨物操作時效由原來24—36小時縮短為3—8小時,企業節約約70%的地面物流操作時間,降低約20%的操作成本。 再如,上海積極推動航空貨運設施佈局優化、智慧貨站和海關集中查驗中心建設、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建設,優化進口貨物處理流程,有效壓縮通關時效; 針對跨境電商空運敏感貨物出口運輸遇到的難題,出臺實施上海機場跨境電商貨物出口便利化收運試點方案,2024年底出臺進一步提升上海航空物流樞紐能級的若干措施。 2024年,上海航空口岸貨郵輸送量達420.6萬噸,同比增長11%; 其中,浦東國際機場達377.8萬噸,貨郵輸送量排名首次躍升為全球第二比特,境外航線貨郵輸送量達90.9%。
按照《若幹措施》確定的具體任務,下一步,在進一步提高航空口岸進出口貨物通關效率方面,重點推進以下5方面工作:一是强化主要航空口岸通關服務保障。 優化資源配置,强化重點貨運樞紐航空口岸查驗力量,增配檢驗檢查設備,提高生鮮食品和溫控藥品等冷鏈貨物、高價值貨物等時效性强的特殊貨物通關效率。 二是提高特殊貨物通關效率。 加快高新技術設備及原材料、特定藥品、生物製品等特殊貨物通關速度,鼓勵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設立“綠色通道”,快速放行。 應企業訴求,在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探索開展出口貨物機坪“直裝”和進口貨物機坪“直提”試點。 三是提高航空口岸場站操作效率。 優化作業流程,减少出港貨物二次駁運或重複安檢。 四是支持航空口岸深入開展多式聯運。 支持企業通過卡車班機等運輸模式,推進陸海空鐵多式聯運發展,推廣多式聯運“一單制”“一箱制”等服務模式。 五是加快空運跨境電商發展。 優化跨境電商監管模式,支持跨境電商轉關出口。
二、國家口岸辦專家朱振談擴大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應用
近年來,部分重點航空口岸,依託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積極試點、開發建設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取得明顯成效。
介紹兩個試點案例。 首先,以廈門航空口岸試點建設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為例。 自2018年以來,廈門依託“單一視窗”開展試點建設,現時該平臺已實現航空貨運業務電子單證化、一單多報、線上辦單、安檢電子放行,涵蓋廈門空港所有服務企業,運行總單量超140萬票,空港貨運工作收運效率提升90%。 首創“單一視窗+航空物流”模式,將傳統的進口業務中紙面交接環節從原來5次减少為1次無紙化交接,整體物流工作時間最快可壓縮90%以上。 出口業務的紙面交接環節從原來6次减少為1次線上辦理,貨代外勤工作量减少約60%,並實現“一點登入,全程跟踪”全鏈條可視物流資訊,貨物周轉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以廣州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為例。 廣州依託“單一視窗”開展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建設試點,綜合航空口岸物流各環節資源,實現不同類型主體互聯互通、共亯共用、協同工作; 推出貨物查驗全流程,“一鍵獲取”貨物查驗通知、預約查驗、調貨到場、移位通知等多節點資訊,為企業提供“通關+物流”一站式進出港服務,提貨速度縮短3個小時,每年為企業節約成本1000萬元以上。 2024年,該平臺服務航空物流企業超11萬家,累計處理報關單超120萬票、艙單超950萬票,减少企業跑腿超4000萬次。
下一步,按照《若幹措施》有關要求,將擴大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利用。 深入推進“智慧海關、智慧邊境、智享聯通”建設,積極支持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依託“單一視窗”開發建設航空物流公共資訊平臺,加强推廣應用、優化拓展功能,促進航空物流全鏈條資訊集成,推動各類經營主體間資訊互通,更好地服務地方和企業發展。
三、海關總署口岸監管司專家侯曉蕾結合統籌發展和安全,談航空口岸進出口貨物物品在安全監管的前提下實現通關便利
海關作為國家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承擔著守國門、促發展的職責使命,把守國門安全是首要職責,促進貿易便利是重要職責。 長期以來,全國海關堅持依法行政、為國把關、服務經濟、促進發展,引導企業合法經營、守法便利,以海關監管的“更高安全”來保障進出口貨物“更大便利”,取得積極成效。
海關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口岸查驗設施投入,加强口岸風險布控,積極開展智慧海關和智慧口岸建設,共同築牢嚴密堅實的國門安全防線,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進通關便利化,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例如,海關持續推動口岸危險品動態清零,有效降低了危險品聚集可能產生的風險,同時提升了危險品的通關時效。 落實國務院關於將空運快運貨物6小時放行的便利舉措推廣至全部自貿試驗區要求,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主動將相關便利措施擴大至全國海關,在安全監管前提下,進一步提升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准。
四、海關總署口岸監管司專家曆志堅結合“管得住、通得快”,談在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探索開展進出口貨物“直裝”“直提”
近年來,海關根據企業意願,在具備條件的口岸開展進口貨物“直提”和出口貨物“直裝”改革,應用範圍逐步從水運口岸拓展到航空口岸、鐵路口岸,持續為進出口企業提供便利。
2019年,海關率先在水運口岸開展試點,進出口貨物向海關提前申報,無需海關檢查的進口貨物,經放行後,企業可從船邊直接接卸、提貨; 出口貨物直接運抵碼頭並經放行後,企業可直接裝船出口。 例如,天津水運口岸通過應用“直提”“直裝”,部分進口貨物到港後就可提箱,提箱工作時間由1—2天最短可壓縮到1.5小時,企業急需進口貨物可以第一時間投入生產使用; 部分出口貨物無需提前3—5天送至碼頭等待裝船,有效提升企業承接緊急訂單能力,保障鮮活易腐商品出口。 現時,全國已有100多個水運口岸開展“直裝”“直提”業務。
在水運口岸試點“直提”“直裝”基礎上,海關探索將“直提”“直裝”模式拓展至航空口岸,在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試點進出口貨物機坪“直裝”“直提”,有需求的企業可在海關等部門放行後,直接在機坪完成提貨或裝機等手續,與傳統航空貨站提貨相比,“直提”“直裝”模式减少了貨物進庫、搬卸、出庫等環節,提高貨物周轉效率,有力支撐高附加值商品“快進快出”需求,在保證海關嚴密監管前提下,推動進出口貨物在企業與口岸間快速聯動,助力口岸物流降本增效。
五、海關總署口岸監管司專家侯曉蕾結合以“更高安全”保障“更大便利”,談在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探索開展進境手提行李和托運行李“雙預檢”
近年來,海關通過開展航空口岸智慧旅檢建設,構建數位化、智能化旅客通關新模式,優化海關業務流程,綜合應用智能化設備和科技,支持航空公司開展“國際通程班機”和“國際航班國內段”業務,為旅客提供“行李直掛”服務,最大限度便利人員跨境流動。 特別是在具備條件的航空口岸試點開展進境手提行李和托運行李“雙預檢”,把海關監管順勢嵌入旅客通關流程,在嚴密監管的同時,讓旅客通關更便利,實現“無處不在,無事不擾”的嚴密順勢監管。
以成都天府機場、杭州蕭山機場為例,通過應用多功能一體化智慧通道設備和先期機檢系統,實現進境手提行李和托運行李“雙預檢”,提升對高風險旅客的識別精准度和查發效能,减少旅客排隊等候時間,通關時間較前縮短50%,且查獲禁限物品數量有所增長。 首先,將托運行李機檢嵌入班機行李分揀環節,在行李卸貨區分揀線上安裝“先期機檢”設備,利用旅客接受衛生檢疫和邊防檢查的時間對托運行李進行非侵入式查驗,絕大部分行李經海關遠程審像無異常後,旅客可直接選取行李通關,强化精准識別和動態跟踪,有效支持快速辨析攔截,形成監管閉環,實現“低干預、高效能”。 其次,將手提行李機檢順勢嵌入衛生檢疫環節,旅客在一體化智慧通道內接受體溫監測、核輻射探測、健康申報核驗的同時,將手提行李放入X光機等機檢設備,在通道出口處就可以選取手提行李,通關流程由“串聯”變“並聯”。 推行相關便利化措施後,通關時長明顯縮短,提升守法旅客“無感通關”體驗,推動實現精准靶向監管,守護國門安全更高效。
下一步,海關將聚焦“無感通關、智慧監管、無事不擾、無處不在”的工作目標,全面推進智慧旅檢建設,强化科技賦能,創新進出境旅客通關模式,擴大進境手提行李和托運行李“雙預檢”的實施範圍,為進出境旅客打造更安全便捷高效的通關環境。
六、國家移民局邊檢司專家蔣詩輝談加强重點航空口岸樞紐能力建設
國家移民管理局高度重視、全力支持國際航空樞紐建設,重點開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助力提升基礎設施保障水准。 積極支持成都、西安、哈爾濱、青島等地機場改擴建和擴大開放,陞級反覆運算邊檢查驗設施設備,優化調整人員動線、查驗流程、場地佈局,進一步提升硬體服務質效。 二是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積極支持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在上海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創新高度便利人員進出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措施,會同海關總署、上海市政府持續推進商務合作區建設,助力打造全方位門戶複合型國際航空樞紐。 三是打造便捷高效的過境中轉環境。 進一步優化直接過境旅客通關流程,自2024年1月起,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廈門、成都、西安等9個樞紐機場,推行24小時直接過境免辦查驗手續政策,聯合海關、航空公司等優化行李直掛中轉服務。 該政策實施一年來(截至2025年1月),已有440多萬人次享受順暢的直接中轉免查驗服務。 後續還將及時總結經驗做法,在更多口岸複製推廣。 下一步,國家移民局將密切與海關總署、中國民航局合作配合,加强政策研究,全力助推重點航空口岸樞紐能力建設。
七、中國民航局運輸司專家彭揚談民航局提升國際航空貨物操作保障效率
近年來,我國國際航空貨運發展勢頭良好,持續保持高位增長,業務規模逐月攀升。 為夯實航空口岸貨物操作保障能力,鞏固良好國際貨運發展態勢,中國民航局重點從以下四方面進行部署。 一是聚焦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貨運保障硬實力。 製定民航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實施方案(2024年),加快推動民航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截至2025年1月底,廣州、深圳、昆明、西安等國際航空樞紐和濟南、太原、南寧等區域航空樞紐改擴建工程穩步推進,國內首個專業貨運機場湖北鄂州機場於2024年4月完成國家口岸驗收,貨運樞紐作用積極發揮。 二是健全法標管理體系,優化行業運行環境。 2024年,出臺《民用航空貨物運輸管理規定》《民用航空危險品運輸管理規定》兩部檔案; 引導行業持續落實《航空貨物裝卸工作規範》《航空貨站收貨工作規範》等工作要求,做到操作保障的標準化、規範化。 三是創新服務保障模式,提高全鏈條協同效率。 印發《航空前置貨站發展指南》,引導經營主體按需設定前置貨站,實現貨物收運、安檢等功能前置,緩解口岸樞紐保障壓力。 結合當下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需要,支持上海、廣州、深圳等樞紐航空口岸開展跨境電商貨物便利化運輸,創新“線上預先檔案稽核代替現場檔案審查”等保障新模式。 此外,中國民航局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機場開展地面保障模式創新,現時鄂州機場相繼推出多種“空空中轉”貨運服務,保障效率進一步提升。 四是加强智慧物流建設,驅動行業數位化轉型。 出臺《智慧物流發展典型實踐案例》,引導行業開展航空貨運資訊化建設; 鼓勵航司、機場通過自研或與協力廠商合作等形式,建設航空物流資訊平臺,進一步賦能貨站運行生產。 現時,全國38家樞紐機場均已投入使用貨運資訊系統,航空電子運單得到較大範圍普及,行業資訊化水準不斷提高。
後續,中國民航局將落實好《若幹措施》有關工作要求,與有關部門加强協同,進一步統籌安全與發展,推動我國航空貨運向更高能級躍升,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撐。
內容來源:海關發佈